(一)合理规划生源结构,为留学生创业奠定专业基础
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(2014)》显示,在中国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仅为0.4%左右,而根据经合组织(OECD)的统计,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在8%以上。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数据表明,外国留学生有43.60%在中国接受学历教育,约10%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。而且,中国尚未建立起来华留学人员进入本科专业学习的成熟标准,留学人员生源国别和层次类别尚不合理。由此可见,中国高校接收留学生的空间依然巨大,同时,还需要对留学生的专业和来源等进行科学的结构设计,以确保外国留学生通过学习成为留学人才,为创业提供人力资本储备。《2014美国门户开放报告》表明,在美留学生所学专业的选择,是以在美国深造和就业前景为基础的,也由此会为美国带来长期的业务关系和经济利益。这也佐证了,留学生入口环节的导向,对出口时价值的发挥具有关键影响。
(二)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,为留学生创业搭建实践平台
中国正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主导思想就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。同时,各地也在采取措施,吸引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。但是,目前鼓励青年学生创业创新的新举措,尚未给予在华留学生足够关注。因此,有必要将外国留学生也纳入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体系,为他们提供开放的创业平台,同时也为他们构建社会网络联系提供支持。
(三)灵活设计签证制度,为留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保障
根据中国现行的留学生管理政策,外籍留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直接在中国就业或创业。这在一定程度上,把具有创新创业意愿和潜力的外国留学生拒之门外。目前,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为人才国际化流动提供保障条件。美国持F1签证(一种针对外籍学生的学习签证)留学生有机会转H-1B签证(一种针对外籍人员的临时工作签证),后者通过抽签方式获得,竞争异常激烈,所以也就有了前文提到的《创业法案》,反映了社会对留下更多外籍学生的努力。韩国政府为吸引外国留学生在韩创业,颁布了外国人创业签证制度,并成立了留学生创业支援中心。日本为了鼓励在日本完成学业后有志在日本创业的留学生,增设了“创业准备签证”,并将在留资格为“投资经营”的签证期限延长。“创业之国”以色列提出,要在2015年底前推出面向全球的“创业签证”,允许来自全球的创业者在以色列停留至少3个月,而后再根据创业效果将停留时间逐渐增加至6个月或9个月,最长时间则为1年。因此,中国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制度设计,放开限制,为留住优秀的留学生创业者创造条件。
(四)完善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,为留学生创业搭建加速通道
制度保障是外部条件,真正激励留学生在中国创业的还是来自于创业本身,例如,是否有吸引人的创业机会,能否整合到资源,如何形成创业团队,跨文化创业是否受到认可,创新价值有多高,成长空间有多大等等。这些具体的创业问题将对留学生创业意愿和动机,产生决定性作用。为此,需要为外国留学生创业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服务。
(五)营造健康的创业氛围,为留学生创业形成动力源泉
社会环境是创业的土壤,创业就是创业者在不确定环境中动态决策的过程。中国经济的新常态,为创业带来的机遇,同时,也为年轻的外国留学生感知和把握中国创业环境,提出了一定的挑战。2014年在华留学生人数排名前两位的是韩国和美国。韩国最早也是最大的中文报《亚洲经济》,今年3月发表了一篇名为“中国创业潮吸引韩国留学生变创客”的文章,介绍了在中国抓住创业机会成为“海漂”的韩国“创客”。与此相反,美国《外交杂志》今年6月的调查显示,仅有19.2%的被调查者愿意在中国“试试”创业,大部分人并不看好在中国创业的前景,而原因除了语言难之外,还包括“相对封闭的环境”,难以融入的文化,以及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担心”等。韩国和美国留学生对在中国创业的态度差异意味着,有必要增进留学生对中国创业文化的了解,同时,还需要营造健康透明的创业氛围,从而吸引和鼓励不同国家的留学生,投身于中国的创业事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