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讨论上海的创业环境,不妨先来听听我的创业故事。
“沪漂”老外的创业故事
用流行的话来说,我是一名“沪漂”老外。
1984年,我出生在美国,我的父亲是美国人,母亲是香港人,所以我有一半的中国血统。虽然我们家不说中文,但是我一直对中文和中国文化非常着迷。2001年,我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经济系读书后,开始正式学习中文。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,在大学期间,我还曾经申请前往兰州理工大学当外教。
大学毕业后,我进入了雪佛龙公司做项目经理,雪佛龙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,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排第11名。用中国话来说,我算是找到了一个“铁饭碗”,我父母也很满意。如果不出意外,我接下去的职业生涯就会在这家大公司里度过,但是,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喊:到中国去工作!
岁月一天一天流逝,这个声音越来越响。2012年,在雪佛龙工作6年后,我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奖学金,这让我下定决心辞职寻找我的中国梦。
在大连理工大学进修中文期间,我一直在考虑我接下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。与美国不同,我发现中国有很多未开发的商业领域,这很适合创业。于是,我参加了一个社交网站组织的线下创业活动,认识了正在上海创业的Stone,他是中国人,但在美国工作生活了十多年,拥有常青藤盟校MBA及硅谷创业经历。那时候,他刚从美国回来不久,准备做一个英文版的大众点评网,为在上海的外国人、海归、小资等人群提供一个美食社交APP。我一听,就觉得这个项目带劲。
在深入了解了两周后,我决定加入这个创业团队。公司的办公条件、薪资当然没有办法和雪佛龙相比。一开始,我们的办公地点就在Stone家的会客厅里,团队加我一共四个人。慢慢的人越来越多,会客厅呆不下了,才搬到建国西路一个创业办公基地,即便如此,现在我们的办公室面积也才二三十平方米,公司总人数为8.5个人(有一个人是兼职)。
薪资方面我就更不好意思说了。我常和同事开玩笑,每个月的薪水交了房租后,就只剩下买馒头的钱了。
但是,在这个创业团队,我感受到了在大公司完全感觉不到的一种激情。每天晚上,我们都会工作到七八点钟,而且即使回家之后,我的脑子还会不由自主地考虑公司里的事,甚至连做梦都会梦到工作。周末休息在家,我仍然想着工作,上个周末,我就一直泡在图书馆里完善我的项目。被完全点燃的创业激情让我变成了“工作狂”,只有工作才能让我觉得充实。
上海的创业环境还OK
回头看看我的经历,我原本可以在美国或者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工作,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在上海创业。这说明上海有它独特的吸引力。
从创业项目来说,我们的这个美食社交APP是个全英文项目,而上海有足够多的外籍人士、海归、小资可以支撑起这个市场。据我所知,在上海居住的外国人有40万,每年的海外游客大约有1000万,这些人群都有了解上海本地餐饮情况的需求。而事实也证明如此,我们的项目上线两个月来,仅靠口碑传播,就已经拥有了1600多条评价和6500张用户上传的照片,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。照此势头,预计3个月后,我们就能开始盈利了。这在中国内地其他城市恐怕难以想象。
而从创业氛围来说,上海也有自己的特色。可能连上海本地人都不太清楚,上海有一个在外国人中非常有名的科技创业社交网站,这个网站由一群外国人自发建立,每个月都有固定的线下活动,时不时邀请一些科技创业的同仁介绍经验,而我就是这个网站的志愿者。通过这个网站,我了解到了很多在上海创业的实战知识,这让我受益良多。
我听一些朋友说,北京也有类似的活动,创业环境比上海更好。但是与北京相比,上海的空气显然要好一些,所以综合考虑,上海的得分更高。
不过,对外国人来说,上海的创业环境仍不够国际化。比如在上海无法使用亚马逊的云服务,而国内的云服务缺失部分功能,而且上海的网速比较慢、效率低,这些因素都给我们的软件设计带来一些困扰。
另外,我们也曾经试图通过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网站寻找帮助,但可惜的是,这个网站的英文界面内容太少了,我没法从网站上寻找到一些有经验的创业者,或是合适的办公室,更别提投资人了。我还曾经给科创中心打过电话,但是电话那头无法提供英文服务。
虽然后来公司换了中国人和科创中心联系,但是我想管理部门的英文水平确实有必要提高。据我了解,在上海差不多有5000名外国人正在创业或是准备创业,我们需要更完善的英文创业服务。
每周我和妈妈通电话,她都会在电话那头唠叨:“你看你过的什么日子,为什么要浪费你的青春?赶紧回美国吧。”但是,我告诉妈妈,我并不觉得这种日子很苦,相反甘之如饴。我喜爱这个创业团队,喜爱这座城市,我想证明给美国的亲朋好友看,我在上海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。